與潘冀JJP互相提攜近40年的王秋華建築師,於2021年6月14日擺脫日漸不便的肉身回天家。
肉身雖壞,我們相信王老師慧黠美麗的靈魂不衰。
王老師曾說: 「我非常崇敬柯比意(Le Corbusier),但認為我們不必仿效大師,建築師應該一本初衷,就自己身處的環境,虛心地向社會科學界學習,努力美化人造的環境。」王老師認為她們求學時期 forms follows functions的理性機能主義有待改進,她布置的建築空間蘊含東方友好自然的哲學,在意四季與光影的變化。這樣的執業精神與潘冀建築師崇尚「天人物我」的建築理念相互輝映,也共同完成了20多件作品。大部分作品是王老師負責平面配置與室內家具,潘先生主導環境配置、量體與建築立面。同事們打趣說:只要聽到王老師跟潘先生用英語交談,就知道他們有不同的設計意見,爭論起來了…卻又不希望破壞同事之間和諧的氣氛 ,就用英文「論建」。
於祝福王老師的同時,潘冀建築師謹以下文分享與王秋華建築師相處近40年的剪影。
瀟洒浪漫的好命人生-王秋華建築師 —潘冀
第一次看到「王老師」,是在我哥大研究所的老師PERCIVAL GOODMAN家及他的事務所,只記得老師請我們同學們去聚餐時,有一位穿着旗袍的東方女同事幫忙接待招呼。我們好像只交談了幾句話。那是一九六七年,我還是菜鳥學生,她是老師公司的資深同仁。沒想到那次見面,卻為我們往後近四十年的合作,藏下了一個線頭。
秋華一九七九年返台,在淡江及台北工專(如今的北科大)任教。當時我在中原及工專也有兼課,因此在工專評圖時,較有機會對話。
在美國讀書及工作三十餘年,回到台灣,她當然也希望能有機會執業,而且之前她也已與GOODMAN一起在台灣設計了中央研究院的美國近代史研究中心。她來找我談時,據她說已經有當時最大的宗邁及李祖原事務所找過她合作,但她嫌他們的公司都「太大」(李祖原還是她遠房的姻親),她比較喜歡「小」的事務所,所以希望能與我合作。
那是一九八二年,事務所才成立一年多,當時連我只有四、五位同仁,因此確實是個「小」事務所。那年中原大學要建新的總圖書館,以邀請比圖方式請事務所參加,我便問她是否有興趣一起做。那時她還沒有國內的建築師執照,所以是以顧問名義參與團隊。中原大學那時是以很低的經費,找到一家很沒水準的營造廠施工,因此過程備經辛酸,我們總算成為台灣開拓了開架式圖書館的先驅,也為中原校園軸線扭轉的發展立下了根基,落成後獲得一九八五年建築師雜誌的金牌獎,及事務所往後多達近十件圖書館設計的機會。
秋華對圖書館確實情有獨鍾,對於藏書量的計算,書架的安排,圖書館的各種傢俱設計,乃至於與圖書管理部門的溝通(通常都很繁瑣)都很有耐心,因此被封為「圖書館設計之母」確非浪得虛名。她鉅細靡遺的細膩,與我對大空間架構、配置關係、量體及外觀之拿捏的興趣與重視,正巧可以有很好的互補與配搭。
秋華對於她自己手繪過的圖與資料的收集,都有很好的留存與管理,不知道為何她對事務所的組織與管理體系,完全沒有興趣。與事務所合作幾年後,她也取得台灣的建築師資格,我曾問她要不要加入事務所,甚至成為合夥人,她都不願,情願採個案合作的JV(Joint Venture)模式,因此,我們合作的項目,都是採個別共同簽證,個別收費,再統一核計找補的方式。她這個「好命」的方式,是不必管事務所的人事、財務、行政、管理、制度,却仍能有人照顧她的財務,雜務等煩瑣的事。同事中如賀照梅、蔡祖烈、黃種財、陳紹平、李沅和…等等,都是她多年不需負擔,卻忠心耿耿為她服務的「志工」。在我的國內外專業生涯中,好像還沒看到過長年有這樣安排的執業模式!
秋華十分重視生活的品味和樂趣,在近幾年身體狀況退化前,她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照顧她屋頂的菜園及客廳水池養的錦鯉,十點左右到事務所,晚上約九點上床,看她喜歡的書,假日則請朋友或事務所同事至家中聚餐。她喜歡烹飪(多為西式),也很講究格調及配搭,雖常是忙着廚房內外,仍將餐桌、餐具擺的十分優美,自己也一定穿一襲配搭的長裙及圍裙,絕不馬虎。我們家兩位女兒從小看著王姑姑這樣宴客,十分欣賞及羨慕,長大後,她們在自己家中接待朋友,或我們家人聚會時,也都以「王姑姑」的標準要求自己,不輕易妥協。秋華對我們這兩位女兒,也十分照顧,大女兒貝思的兩部電影,在台首映時,她都出席,小女兒貝寧回台辦服裝展售及演講時,她也都會到場,甚至買些服飾,兩年前貝寧在天下文化演講時,在二樓的場地沒有電梯,她甚至請同仁抬她的輪椅上樓捧場。
秋華對網球的熱愛與執著,也是另一「傳奇」。她早幾年每週一定與事務所幾位年輕同事一起打網球,而且一定在所內換好網球短裙,坐公車去青年公園打;每年她也一定千里迢迢回紐約去看美國公開賽,一直到近幾年行動較不便才停止。另外,她家頂樓有個榻榻米的開放空間,她也固定與一些現在或已離開的同事及朋友在家舉辦「電影會」一起聚餐和觀賞名片。這些活動,讓她與外面的世界幾乎完全沒有脫節。遇到一些大家聽聞的「好建築」,她也一定不畏艱難的去看,甚至兩年前她行動需靠輪椅,仍堅持去杭州看王澍的建築。去年香港M+美術館開幕時,邀請她去演講,她也還親自帶著外勞護工前往出席。
九十六歲在國人平均壽命的統計中絕對算是「長壽」,但長壽者能像她這樣一直到最後,仍有非常不錯的生活品質的,能有幾位?事務所有幾位同事如紹平、雪芬等等,都是她的鐵粉,也都一直關心並照顧她,所以「長壽」之外,王建築師一路走來,絕對稱得上是極為難得的瀟洒,令人羨慕的「好命人生」。
更多與王秋華建築師相關的小故事,近期將於Facebook新設粉絲專頁持續分享。屆時歡迎您造訪留下對王秋華建築師的回憶,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Facebook粉絲專頁:每日遇見王秋華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