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舉辦「勤美集團50週年永續論壇」

邀JJP探討落實友善住居的實踐與展望

 

天下雜誌於9月16日舉辦一場永續論壇,以「永續思維啟動未來 – 勤美50 and to the future」為題,將勤美集團50週年的視野邁向永續。「落實友善住居」專題部份,由璞真建設汪家玗總經理偕JJP品牌長謝偉士建築師,探討實踐經驗與未來展望。

 

汪家玗總經理表示:「台灣有美麗的自然風景,熱情善良的風土人情,但台北近觀的市容醜陋,頂樓加蓋與違章建築林立,超過73%的65歲以上長者居住在無電梯公寓或透天厝之中,形成「老宅住老人,老人困老宅」的窘境。璞真建設的「璞真」二字意在返璞歸真地蓋好房,提供友善居住環境;每一次都更合建拆除30年老屋,便要蓋可用100年的新屋,為建築生命的永續而努力。」

 

2016年與JJP合作的「熟齡好宅研發計畫」,除了看重「通用設計」,也把視野從單體建築提升到社區鄰里關係。台灣寸土寸金造成單體建築林立,市容難以整合,希望未來能有總體的城市規劃,創造更宜居的環境。

 

謝偉士品牌長表示:「台灣走過戰後艱難的階段,習慣將就求生,使得城市發展難有突破性的跨越。現行法令、街道尺度、建蔽容積都是站在戰後嬰兒潮國民平均年齡50歲的基礎上制定。突然之間到了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81歲,大批高齡市民肺活量少一半、肌肉質量少三分之一,友善住居環境不能只靠建設公司與建築師完成,而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議題。」

 

高齡友善住宅隨著時代有所改變,以JJP執行的專案觀察,過去是全家人在客廳看一台大電視,但現在是多屏幕居家生活型態,家人散落在各空間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甚至健康追蹤都有智慧手錶隨行。又比如前幾年政策推動「青銀共居」,理想上是青年與長輩混居,年輕人晨起帶阿公阿嬤運動,透過勞動分工互助,然實務上作息的落差太大,最終改為工作上的彼此增益,作息與場所明確區隔的「青銀共區」。邁向超高齡的未來,城市應該有共同的願景,讓混齡共居能保持足夠的彈性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