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在巴黎設立,期許能仿效古希臘城邦於奧林匹克運動會放下征戰與成見,公平友好體育競技的精神,以「運動」促進全球不同信仰與價值體系的互惠合作。處於氣候變遷的當代,奧委會「以運動促進世界和平」的宗旨亦拓展範疇,希望能「以運動促進環境永續」。

本屆國際奧林匹克日論壇,中華奧委會以「永續發展」為論壇主題,呼應國際奧會2020+5 改革議題的 15 項建議,奧委會運動與環境委員會主委林廷芳邀請潘冀建築師與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周宇輝副教授,一同探討運動場館的永續發展策略。

潘冀建築師以自身於2010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的經歷開場,闡述氣候變遷威脅運動選手的賽事空間與機會,進而以「天人物我」的和諧世界觀,強調設計運動場館時首重於「人」,而非只有場館建築。潘冀建築師以台東大溪國小風雨操場與文化大學體育館為例,分享於科學計算減碳方法與數據的同時,也要關心選手、教練、後勤補給、上課學生與愛好運動民眾的需求,並提供宜人的生活環境。演講最後,藉十九世紀美國畫家Thomas Cole三幅寓言式的畫作,提醒人類在追求極致的財富、力量、知識、品味的同時,所發展的科技文明也為自然帶來災難性結果,繼而以奧運金牌選手郭婞淳恆毅努力的舉重畫面做結:在航向永續之路上,任務龐雜且充滿變數,雖然建築師與體育專家各據不同專業,只要每個人恪守本分,行動前能多加思量對社群及環境的影響,不怕

挫折地一同努力,每個微小的實踐,終將累積為對環境永續的莫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