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附中明德樓

基地

在師大附中既有的校園紋理裡,絕大部分的建築物成南北走向。少數的東西向建物及橋樑連接各教學大樓,完整的串聯起校園各大區塊。此如棋盤式的基礎建設於焉形成。本案明德樓興建工程將建置於校園東側。東臨社區住宅、西臨高中教學大樓、南臨集會堂、北臨學生社團矮樓。如何完整銜接現有各大樓與未來整修工程乃為本案此次設計重點。

流動

本案視其建築基地為一個動力式磁場空間,相信其未來建物之形成乃因其地域之間的相互影響而產生。如此的磁場空間並非取決於其物理上的變化,相對的,在乎的是其非物理化的能量釋放—流動。根據字典意義,流動意指一種連貫性的活動或是多線形能量的聚集。而”流動”對本案而言,指的是學生川流在在校園各處的流動能量。也因此本案之設計相對著重於流動的帶領、整合及創造。

設計策略

基於既有的棋盤式校園規劃,此次明德樓興建工程將充分尊重其校園建築語彙,保留其舊有記憶並開創新的建築格局。在各大空間的設計與配置上,除了徹底貫穿”流動”的精神外,活潑並多元的校園空間也一起併入設計考量。而在虛與實的量體變化上,更是針對學生在下課的逗留空間上增加著墨。其穿梭於這些虛實量體的流動川廊,不僅達到本身連接之意義,相對的更保留了其未來與各大教學樓群與整修工程之銜接彈性。

建材與組合

在充分尊重既有校園紋理的原則下,軟性色調與重複性建築語彙成為了本案除”流動”外另一考量重點。現代建材諸如沖孔鋁板等被加以設計並利用於遮陽與綠建築的創造。置入性窗戶的設計銜續並融合了既有之語彙,而水泥預鑄板的應用也相對的提高了其工程的品質。此明德樓興建工程之設計以建築之永恆性為其終極目標。

結論

明德樓興建工程對現代建築而言是一種創新與突破。它是空間與”流動”的新興綜合體。本案跳脫了既有的傳統思考模式,應用的是新穎的動態分析及設計手法。它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建築詮釋,一種新的體驗,一種新的境界。

類別: 學校、紙上建築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