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歷經八年設計與施工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臺中圖書館)位於臺中市南區,為台灣打造第一座數位文獻典藏與媒體傳播的圖書館,除了紙本館藏資源外,將提供多媒體創作與學習的服務。因此建築設計以創新的內外空間型式來回應新一代的圖書館經營。

介於都市紋理與開放綠地的藝術品

基地座落於都市與綠帶兩種不同環境之間,因此建築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綠帶側是以L型平面創造中庭空間,並連結鄰近的開放綠地,當外牆波光曲線穿梭茵草綠蔭中,彷彿置身原始森林。而都市側是大廈林立的都會叢林,外牆躍動的水平帶窗與車流相互共鳴,帶動了都會活力與人潮。圖書館佇立在都市與綠帶中間,融入現實環境同時創造不同美學氛圍。並以時空光廊連結兩處通道就像穿越世外桃花源的。

流動美學 (建築美學)

圖書館未來將提供最新數位資訊服務,建築以「莫比烏斯環」與「克萊茵瓶」之無限延伸的概念形體做設計聯想,反映實與虛、有形與無形的交錯與重疊,轉化成非理性、非垂直正交的流動形體,呈現出知識迅速流動之速度感。此外,台中市的文明興起來自兩條流域間灌溉的溝渠,讓部落、文化、產業、都市得以深根,建築試圖反映本土地域意象,以水波紋轉化成建築皮層波褶,光影的漸層變化讓立面呈現出河流波光之美。並以流線型的水平帶狀窗依附於皮層上,展現出清透、多層次的流動感。外在曲面形體與圓形馬賽克材質反映著河川波紋與卵石意象,讓建築即成為都市的象徵,亦成為在地居民文化認同之新地標。室內延續流動概念,透過光帶天花引導人群行進動線。網路及相關線路隱藏在光帶天花內,穿梭於各樓層的空間中,透過網路,每一個閱讀角落得以與全世界接軌。

流動皮層創造空間多樣性 (空間)

不同高低、傾斜的水平帶窗外牆,除了引進不同的日光量與戶外景色,也創造了各種閱讀空間的可能性。有面臨寬闊景致的休閒桌椅及沙發、光線均勻穩定的實木閱覽桌、遠眺中庭的臨窗吧台桌、親近自然半戶外故事區,以及隨天幕變色圓形天窗等空間設計,提供不同個性的讀者一方適情適性的閱讀角落。
本館在設計與實踐上皆突破傳統圖書館既有的印象,透過在地性的涵構重新詮釋地域美學,並以永續的思維創造都市與綠地和諧共存的環境,讓閱讀行為與自然發生密不可分的關係。

 

相關報導:

第三屆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優勝獎項介紹

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優秀獎獎項介紹

IDA國際設計建築金獎獎項介紹

座落地點: 台中市

基地面積: 21,646㎡

建築面積: 5,835㎡

總樓地板面積: 41,797㎡

層數: 地下2層、地上5層

設計時間: 2007.11 ~ 2008.10

施工時間: 2009.06 ~ 2012.03

得獎紀錄: 第三屆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優勝、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優秀獎、IDA國際設計建築金獎、年度創新設計/第十屆金炬獎

類別: 文化展覽、環境景觀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