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演藝廳

一場演奏

猶如綿延的珊瑚礁岩,浪濤拍擊中,獨然屹立
屏東擁有綿延不斷的海岸線,水溫高而鹽度適中,具備珊瑚發育的條件,獨特的珊瑚礁海岸蔚為台灣奇景,本案設計理念之發想,也在海浪與礁岩的拍打中孕育而生;猶如一首壯闊的音樂交響樂章,在湛藍而深邃的海洋中展開,海底的舞動珊瑚猶如劇場的表演者,搖曳中蛻變成礁岩,突出於大地,厚實的礁岩隨著建築語彙的詮釋,而漸漸具體呈現,俐落的空間成為演藝廳,聯結著屏東特有的在地性與厚實感,一同來完成這場揮灑於建築空間的不朽演奏。

南台灣全天候的城市藝文中心

在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的今日,地方性的演藝廳在一年內演出的次數有限,而內部功能常常也僅能為少數民眾服務,大部分的人卻只能觀望外貌,甚至從未踏進一步,因此,本設計的出發點在於提供一個全天候流暢的公共空間,可讓不同族群的人在不同時段做最充分的使用,且讓室內與半戶外和戶外經由活動的串聯,帶動地區的藝文能量,避免成為沉寂的蚊子館,進而成為南台灣的城市藝文中心。

量體配置

建築的配置以綠帶環繞建物四周,綿延串連到中央區綠地;考慮當地季風變化,阻擋北邊的落山風,讓西南季風引入中庭,解除室內大量的蓄熱;除了考量專業劇場的設計外,同時導入野台戲的表演概念,提供人群聚集、互動交流的場所,建築前廣場、大階梯、中庭、後廣場相繼而生、相互連通,將人群活動做最有效率的串連與整合。

演藝廳空間設計

依據專業的聲學物理模擬,音樂廳觀眾席的設計呈現環繞而不規則的配置方式,錯落有致中,達到最佳的觀賞及聆聽效果;實驗劇場亦考慮不同表演形式之配置方式,提供多種彈性使用模式,不管是室內演出,或是與廣場活動結合的半戶外表演,皆能達到最佳舞台效果;音樂廳及實驗劇場在設計概念上都使用箱中箱(box in box)之構造方式,呈現對隔音、隔熱、隔振的最佳表現。

在地性的綠建築

屏東為全台灣日照時數最長的城市,而有「太陽城」的封號,又稱為「陽光城市」,結合基地配置計畫及建築造型,西南立面以沉穩內斂又具遮陽效果深出簷,塑造出不需空調設備的藝文中庭,大量降低熱負荷及能源消耗,約減低總空調量之1/5;中庭上方設置太陽能板,不僅讓中庭透射出不同時間的光面貌,輻射能源之轉換,更是融入當地自然環境發展的綠建築設計手法之ㄧ。

座落地點: 屏東縣

基地面積: 18,791 m²

建築面積: 9,395 m²

總樓地板面積 : 20,800 m²

層數: 地下二層,地上一層

類別: 文化展覽

Share This: